首页 行业 查看内容

【环球速看料】长城“硬刚”比亚迪背后,举报同行究竟是责任之举还是恶意竞争?

2023-05-26 02:15:16

来源: 懂车帝

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商场之争,从来都是见刀不见血。

5月25日,我国汽车巨头之一长城汽车实名公开举报新能源车巨头比亚迪事件刷屏,长城汽车就比亚迪秦PLUS DM-i(图片|配置|询价)、宋PLUS DM-i(图片|配置|询价)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随后,比亚迪发布声明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利。

众所周知,举报是商战的一种方式,是权利也是责任。作为我国车企巨头,长城和比亚迪以“高级的商战,朴素的手法”硬刚,立刻引发各界关注,业内人士指出,竞争已经从单纯的舆论战上升到了技术、法规层面。

不过,在对此事件热议的同时,长城公开举报比亚迪是否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以举报为“武器”会不会引来同行效仿、掀起汽车行业的举报热潮等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

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长城和比亚迪两家龙头企业短兵相接,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拿起法律武器”来应对行业竞争,“予以立案”是长城汽车本次的诉求。

长城汽车在声明中指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当对违法行为进行初步审查,满足四项条件的要予以立案”。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份声明是当下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的一面镜子,已经从单纯的舆论战上升到了技术、法规层面的竞争。

面对长城的举报,比亚迪表示其检测报告无效,不能以此作为依据。比亚迪产品及相关检测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

在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看来,整个事件的关键在于长城举报时所做的检测,是否符合标准,检测报告是否有效,以及比亚迪所有产品的相关检测是否都是符合国家标准、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认证的,如果是,那么比亚迪可以直接把事件中所涉及车辆的检测报告拿出来进行反驳,自证清白。

有律师表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如果长城汽车的举报经查证不属实,则长城汽车要承担不正当竞争责任而被行政处罚以及名誉权民事侵权责任。此外,长城汽车公开发布《声明》,这种公开行为本意可能是在诉诸舆论,对公权力进行监督,但这要极其审慎,因为这是背负着巨大风险的行为。

“目前此事件尚未有最终定论,由于涉事双方同为竞争对手,此次举报事件对比亚迪会有一定的影响,若比亚迪能自证清白,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其名誉受到的损害。”赵占领说。

以举报为“武器”是否会引来同行效仿?

激烈竞争的汽车市场,企业之间的摩擦并不少见。此前,长安汽车向吉利汽车发出律师函,指责吉利“银河之光”原型车涉嫌抄袭、侵犯长安知识产权,吉利汽车与长城汽车也曾就“黑公关”事件“互掐”。

通过相关资料检索,风口财经未发现国内汽车行业此前有过实名举报竞争对手产品不合格的事件。

比亚迪是否有实质性的问题,还需等待有关部门给出一个客观说法。对于长城汽车以举报为“武器”的行为会不会引起同行的效仿,掀起汽车行业的举报热潮等问题,则是本次事件中被热议的话题。

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不少人认为,同行之间相互监督,有利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共同进步,对消费者也是有利的;也有人表示,长城举报比亚迪是真监督还是恶竞争尚未定论,但若用举报竞争对手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行业地位,会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

5月25日,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微博上转发了比亚迪的官方声明并配文表态: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举报是权利也是责任,这种方式是否值得提倡?对此,赵占领表示,“主要还是看举报是否属实,如果有充分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进行举报无可厚非。”

关键词:

最新新闻
回顶部